非遗文化网站建设:如何用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admin 2025-05-24 9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传统非遗文化如何与时代潮流有效结合?

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与现代生活结合、与时尚结合,让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

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定制类产品、湖北省博物馆推出融入编钟音乐的手游、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巧的创意,古老的非遗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活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样式。

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

本人不是做教学工作的,但愿意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说说外行话。

首先说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传播好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不仅了解传统文化,而且做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如老师应该从当地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入手,讲好、讲活传统文化。从而教育学生明确应该如何做,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经过总结,就成为人人遵守的制度。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学校和社会一样只有大家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才能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民俗方面,教师还应把传统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的“腊八节”、腊月三十除夕等的来历讲清楚,包括一些节日中的名人轶事。使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总之,语文教学是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首先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有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传承祖国语文的人文性,而不只是简单教会学生读写能力,所谓传承,那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艺术,必须让课文对学生有明确的教育激励作用,必须让课文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个人认为,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有必要择取诸子百家中的有用之材结合实际,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由浅入深的传播传承我们祖国诸多先贤先哲们的思想和成果,并结合当下我国的发展和前景趋势,因势利导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下去,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

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不能断,优秀的文化是一环扣一环的,我们活着的这些人,都是这个时代重要的一环。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